[渭南市中心医院] 渭南市中心医院:患者综合服务中心深化医德医风整治见实效
打通堵点、优化服务,当好医患“暖心枢纽”---患者综合服务中心深化医德医风整治见实效
如何让信息多跑路,患者少跑腿?如何让急待住院的患者不再“等床”?如何让慢性病患者享受到持续温暖的关怀?这一连串患者就医过程中的“关键小事”,正是渭南市中心医院医德医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的“民生大事”。作为医院服务流程的“中枢神经”,患者综合服务中心自今年以来,聚焦双向转诊、全院“一张床”、慢病管理三大核心职能,精准发力,不仅让医疗资源“活”了起来,更让患者的心“暖”了起来,真正将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理念落到了实处。
双向转诊
“信息高速”替代“患者跑路”
过去,患者转诊往往需要拿着各种单据在不同医院间来回奔波、盖章审批,耗时耗力。针对这一“堵点”,患者综合服务中心下大力气优化转诊流程。
向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双向转诊线上系统操作培训
中心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,将30家县级医院、中医医院、妇幼保健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面纳入双向转诊平台。如今,转诊流程全部线上审核完成,实现了“让信息多跑路,让患者少跑路”的飞跃。患者无需再为盖章审批而奔波,极大减轻了负担。
同时,中心提供“无假日”转诊对接服务,安排专人手机值守,确保工作人员在线联络,为急危重症患者打通了生命绿色通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效率,更体现了医院服务的温度与责任感。
“全院一张床”
“资源盘活”化解“等床难题”
“以前来胸外科住院,常常要等3到5天。现在好了,很快就能安排住上!”一位70多岁的患者大爷在中心工作人员随访时,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。他的赞誉,源于医院自今年1月起试点推行的 “全院一张床”管理模式。
向跨科室调配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
这项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,破解床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。中心打破科室间严格的床位壁垒,根据全院患者病情和床位空闲情况,进行跨科室的动态调配,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。截至目前,该模式已成功收治患者179例,患者满意度高达98.5%,床位周转率显著提高。
“全院一张床”管理模式培训
数字背后,是细致的制度设计和人文关怀。每一次床位协调,工作人员都进行耐心的沟通,整个过程畅通无阻;每一例患者入住后,中心都会进行满意度调查,并立即解决反馈的问题,小到“卫生间的小飞虫”,大到诊疗协调,事无巨细,只为让每一位患者都满意。这不仅是管理模式的创新,更是医院服务理念从“方便管理”向“方便患者”的深层转变。
慢病管理
“主动随访”替代“被动接待”
在慢病管理方面,中心的角色从“管理者”向“监管者”和“服务者”转变,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接待向主动关怀延伸。
面向群众开展健康宣讲
中心不仅定期面向基层医生和群众开展健康宣讲,更强化了对临床科室慢性病随访工作的监管。要求每个科室上报2-3个重点慢病病种,并定期督查、抽查随访情况。通过随机电话回访部分患者,询问他们是否接到随访电话、是否接受病情指导,倒逼临床科室提高随访质量和频次。
抽查临床科室慢病随访情况
监管带来了显著变化:各科室的随访率更高了,内容更全面了,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粘合度。在抽查中,一位肾内科的患者阿姨状态越来越好,她对住院期间的各项服务都非常满意。这种持续性的关怀,真正体现了医院对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负责态度。
患者综合服务中心的整治实践证明,医德医风建设绝非虚功,它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、提升服务质量紧密结合。通过打通转诊环节、盘活床位资源、做实患者随访,中心将整治行动转化为了患者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就医获得感,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注脚。改革仍在继续,但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航向已然明确,渭南市中心医院正驶向更温暖的未来。